# 生命周期
了解页面生命周期与状态,应用生命周期
通过本节,你将学会:
注意:生命周期的说明也可以参考这篇文档
# 页面生命周期
由于页面通过ViewModel
渲染,那么页面生命周期指的也就是ViewModel
的生命周期,包括常见的:onInit, onReady, onShow 在页面创建时触发调用。
# onInit()
表示ViewModel
的数据已经准备好,可以开始使用页面中的数据
示例如下:
data: {
// 生命周期的文本列表
lcList: []
},
onInit () {
this.lcList.push('onInit')
console.info(`触发:onInit`)
console.info(`执行:获取ViewModel的lcList属性:${this.lcList}`) // 执行:获取ViewModel的lcList属性:onInit
}
2
3
4
5
6
7
8
9
10
# onReady()
表示ViewModel
的模板已经编译完成,可以开始获取 DOM 节点(如:this.$element(idxxx)
)
示例如下:
onReady () {
this.lcList.push('onReady')
console.info(`触发:onReady`)
// 执行:获取模板节点:<div attr={} style={"flexDirection":"column"}>...</div>
console.info(`执行:获取模板节点`)
}
2
3
4
5
6
7
# onShow(), onHide()
APP 中可以同时运行多个页面,但是每次只能显示其中一个页面;这点不同与纯前端开发,浏览器页面中每次只能有一个页面,当前页签打开另一个页面,上个页面就销毁了;不过和 SPA 开发倒有点相似,切换页面但浏览器全局 Context 是共享的
所以页面的切换,就产生了新的事件:页面被切换隐藏时调用 onHide(),页面被切换重新显示时调用 onShow()
示例如下:
onShow () {
this.lcList.push('onShow')
},
onHide () {
console.info(`触发:onHide`)
}
2
3
4
5
6
# onDestroy()
页面被销毁时调用,被销毁的可能原因有:用户从当前页面返回到上一页,或者用户打开了太多的页面,框架自动销毁掉部分页面,避免占用资源
所以,页面销毁时应该做一些释放资源的操作,如:取消接口订阅监听geolocation.unsubscribe()
判断页面是否处于被销毁状态,可以调用ViewModel
的$valid
属性:true
表示存在,false
表示销毁
示例如下:
onDestroy () {
console.info(`触发:onDestroy`)
console.info(`执行:页面要被销毁,销毁状态:${this.$valid},应该做取消接口订阅监听的操作: geolocation.unsubscribe()`) // true,即将销毁
setTimeout(() => {
// 页面已销毁,不会执行
console.info(`执行:页面已被销毁,不会执行`)
}, 0)
}
2
3
4
5
6
7
8
提示:
- 在
onDestroy()
中判断$valid
没有意义,因为页面即将被销毁;如果在本页面之外持有该ViewModel
的引用则可以通过$valid
判断页面状态 setTimeout
之类的异步操作绑定在了当前页面上,因此当页面销毁之后异步调用不会执行
# onRefresh()
监听页面重新打开。详细说明请参考文档
1.当页面在 manifest 中 launchMode标识为'singleTask'时,仅会存在一个目标页面实例,用户多次打开目标页面时触发此函数。
详见页面启动模式
示例如下:
onRefresh() {
console.log('page refreshed!!!')
}
2
3
# 页面的状态
如上所述,APP 中允许多个页面同时存在并运行,但当前仅显示其中一个,因此每个页面就会处于多个状态的一个状态
销毁:该页面因某原因销毁后,就不会再执行里面的代码,用$valid
判断
关于接口调用与页面生命周期与状态,详见文档script 脚本
# 应用生命周期
当前为应用生命周期提供了七个回调函数:onCreate()、onShow()、onHide()、onDestroy()、onError(),可在app.ux
中定义回调函数,详情及参数
示例如下:
export default {
onCreate() {
console.info('Application onCreate')
},
onShow() {
console.info('Application onShow')
},
onHide() {
console.info('Application onHide')
},
onDestroy() {
console.info('Application onDestroy')
},
onError() {
console.log('Application onError')
},
// 暴露给所有页面,在页面中通过:this.$app.$def.method1()访问
method1() {
console.info('这是APP的方法')
},
// 暴露给所有页面,在页面中通过:this.$app.$def.data1访问
data1: {
name: '这是APP存的数据'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在app.ux
中,开发者可以做一些独立于页面的操作。比如:引入公共的 JS 资源,然后暴露给所有页面
在app.ux
中,通过this.$def
访问app.ux
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
示例如下:
console.info(`获取:APP文件中的数据:${this.$def.data1.name}`)
console.info(`执行:APP文件中的方法`, this.$def.method1())
console.info(`获取:manifest.json的应用名称:${this.$def.manifest.name}`)
console.info(`获取:manifest.json的config.data的数据:${this.$data.name}`)
2
3
4
在pageName.ux
中,通过this.$app.$def
访问app.ux
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
示例如下:
console.info(`获取:APP文件中的数据:${this.$app.$def.data1.name}`)
console.info(`执行:APP文件中的方法`, this.$app.$def.method1())
console.info(`获取:manifest.json的应用名称:${this.$app.$def.manifest.name}`)
console.info(`获取:manifest.json的config.data的数据:${this.$app.$data.name}`)
2
3
4
# 关于$app 与$app.$def
$app 与$app.$def(后面简称$def)是两个不同的对象;
前者代表框架为开发者暴露提供的 APP 对象;后者代表开发者在 app.ux 中导出的对象,放置业务相关的全局数据和方法;
初学开发者可以跳过该块学习,待后期深入了解;
前者对象拥有 onCreate, onDestroy 生命周期;当应用启动时会执行 onCreate 方法,里面执行 this.variable1 的赋值是在$app 对象上;
后者对象中的 onCreate, onDestroy 方法并不会执行,作用仅仅只是把方法复制到前者对象上而已;
这些全局方法在页面中:既可以通过 this.$app.method1()调用,也可以通过 this.$app.$def.method1()调用;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取到之前赋值的 variable1 变量,而后者不可以取到(因为之前的赋值是在$app 对象上执行的);